首页 > 大会概览 >
第 18 届世界水资源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我谨代表大会中方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诚挚邀请全世界水资源领域的专家、 学者、管理者、工作者出席大会,交流经验、分享成果。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随着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问题日渐突出。目前,全球众多人口居住在水资源短缺地区,甚至无法获得干净的饮用水。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全球水安全保障提出严峻挑战。为此,联合国呼吁各国各地区行动起来,共享水资源领域先进发展理念和科技成果,采取节能环保、生态友好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 2030 年可持续发展涉水目标。
中华民族有着善于治水的优良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与治水实践相生相伴。从古代的大禹治水、 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到如今的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治水智慧。应对全球共同面临的水安全挑战,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 “节水优先、 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治水思路,统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 水环境治理,以占全球 6% 的淡水资源,保障了全球近 20% 的人口用水,为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 18 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以 “水与万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主题。我们热切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共商良策、共襄盛举,为世界奉献一场精彩纷呈的水事盛会。
期待与您在北京相见!
世界水资源大会是国际水资源学会组织的世界性学术会议,是国际水资源领域参加人员范围最广、影响范围最大、专业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之一,是世界水议程、水政策和水科学知识分享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自1973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大会,目前为止已举办17届。每届参会人数逾千人,精英汇聚,交流互鉴。
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将于2023年9月11-15日在中国北京隆重召开。
本届大会将以“水与万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围绕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人口-经济(农业、工业、城市等)-生态”纽带关系、提高用水效率效益和完善水公共服务、建设韧性防灾减灾体系、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可持续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治理与管理创新,展开学术交流活动,展示学术成果及科技成果。
大会宗旨
1. 搭建国际水资源交流合作平台,了解水科学技术前沿,分享知识和经验,共研世界水议程,推动全球水治理体系建设;
2. 引进吸收国际水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水资源领域技术与政策创新,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水平;
3. 展示中国水利发展成就,推动中国治水理念、技术标准、工程技术与装备、水文化“走出去”,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推进水领域交流合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是大会倡导和促进的。
分主题1: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人口-经济(农业、工业、城市等)-生态”纽带关系
水安全是全球各国的共同诉求,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控制性和先导性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以及人口增长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发展快速推进,水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也对水安全保障提出新挑战。
该分主题立足变化环境对水安全保障带来的复杂严峻挑战,针对全球、国家、区域的水安全保障多部门协调、多领域合作、多维度发力的现实需求,倡导开展综合性研究,统筹处理好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包括水-能源-粮食关联关系等。
1-1: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循环演变规律与机理
1-2:水-土地-能源-粮食关联脆弱性及适应性
1-3: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均衡协调发展
1-4:重点区域水安全保障与面临挑战
1-5:水安全评价与风险管控
1-6:水安全与人口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1-7:气候变化对农业灌溉和供用水的影响
分主题2:提高用水效率效益和完善水公共服务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生态环境控制性因素,健康的水系统可以同时反映其为人类和自然提供服务的价值所在。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是保护水生态系统、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该分主题立足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提升水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实现优质的饮用水、充足稳定和公平的供水、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等多重目标,发挥水的多重价值。为此应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包括加强水价改革、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水循环利用和再生水利用等。
2-1: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管理
2-2:利用综合手段提高用水效率
2-3:农业农村水利与民生改善
2-4:废污水处理与回用
2-5:水价和水权改革
2-6:新冠疫情与饮用水安全
2-7:水服务与供应商
分主题3:建设韧性防灾减灾体系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干旱、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多发,呈现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特点。为此,有必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韧性能力建设,尤其是受到灾害风险威胁时如何提前预防降低风险,以及受到灾害事件冲击后及时有效地处置是特别需要关注的。
该分主题立足建设韧性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水系统韧性和适应性,加强与水相关风险管控,如洪灾、旱灾、水污染事件、地下水超采、人为事件等。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完善水旱灾害联合防御机制、加强雨水情监测预报预警、加强水工程联合调度等。
3-1:极端天气与水旱灾害防御
3-2:防洪工程的发展与演变
3-3:基于自然的水旱灾害防控方案
3-4:洪水资源化管理与利用
3-5:水旱灾害监测预警
3-6:水工程韧性提升
3-7: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风险管理
分主题4: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为实现水生态系统多重功能,健康良好的水生态系统需要充足空间和水量、优良水质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对于维护河湖生态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该分主题立足以河流为自然单元,准确把握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从源头到入海口、地表到地下的保护和治理措施,加强各种措施的整体性考虑,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保护和持续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1:河湖健康
4-2:流域生态水文过程
4-3:大江大河大湖保护与治理,从江河源头区到河口
4-4:受损河湖生态修复
4-5:水生态产品价值与服务
4-6: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4-7:地下水与生态系统
4-8:水质改善
分主题5:推进可持续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为有效保障水系统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需要以战略的方式将天然河流系统和人工建设基础设施结合,提高对涉水基础设施的监控和管理水平。
该分主题立足将绿色、创新、协调、可持续理念融入水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地理空间探测与传感、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解决与水有关的问题,并在洪涝防治、城乡供水、水能资源开发、航运、水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示范推广。
5-1:基于自然的水工程技术探索与发展
5-2: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
5-3:数字孪生流域与数字孪生工程
5-4: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
5-5:水工程联合调度
5-6:水工程多功能综合利用(含水电站)
分主题6:水治理与管理创新
水治理和管理创新是打破传统管理思维模式、提高水行业治理和管理能力及水平的重要路径,为实现以上5个分主题提供管理方面的支撑。
该分主题内容立足水治理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推进水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健全水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管理手段创新等。
6-1:水权与水市场
6-2:投融资机制创新(含绿色金融)
6-3:适应性水管理
6-4:流域综合管理
6-5: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6-6:环境、社会、治理(ESG)倡议和报告
6-7:水领域法律体系(含国家、国际)
6-8:水资源管理技术与手段的创新
6-9:水足迹分析及其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和国际水资源学会已专门成立了大会组委会,负责组织领导大会筹办工作。同时,组建了大会执行委员会、大会科学委员会和大会秘书处,负责大会筹办的具体工作。
名誉主席:
李国英 水利部部长
主席:
王道席 水利部副部长
副主席:
杨得瑞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
许文海 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
高敏凤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一级巡视员(正司级)、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沈凤生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院长
李 戈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副司长
成员:
杜丙照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李晓琳 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
李晓静 水利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荆茂涛 水利部河湖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副司级)
许德志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正司级)
王章立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
李兴学 水利部水文司副司长
张云昌 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一级巡视员(正司级)
袁其田 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一级巡视员
匡尚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
陈生水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
李原园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国际水资源学会主席、国际水资源学会中国委员会主席
Gabriel Eckstein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法学教授、国际水资源学会前任主席
Loïc Fauchon 世界水理事会主席
Sasha Koo-Oshima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土地和水资源司副司长
Oriana Romano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创业、中小企业、地区和城市中心城市、城市政策和可持续发展司水治理和循环经济部门主管
András Szöllősi-Nagy 匈牙利国家行政大学教授
Fan Zhang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世界银行水利经济和气候变化部门全球负责人